医患和谐是护士最好的“减压药”
2018-05-11 10:17:44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(图片来自网络)


文/徐甫祥

每周二下午,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体检楼二楼,一间特殊的诊室定期开放,来到这里“就诊”的不是普通患者,而是遭遇心理危机的医生护士。这是湖北省第一家“护士心理解压工作站”,设立于去年“5.12”护士节前夕。一年来,工作站对近千名护士进行心理测评,发现10%~20%的护士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,其中约半数员工需要心理干预。(5月6日《武汉晚报》)

但凡谈到护士,给人的印象多是“一袭白衣”外加“天使般的笑容”。不过,现实生活中的她们,远非如此“潇洒”:湖北省首家“护士心理解压工作站”关于“10%至20%的护士存在心理问题,其中约50%需要心理干预”的测评结论,便是例证。这就是说,与这些护士“同行”的,不只是“白衣天使”的光环,还有难以言说的“心理危机”。

心理危机无疑与“不堪重负”有关。譬如,国家规定医院的“床护比”应达1:0.4,实际上绝大多数远远低于这个标准。于是乎,加班加点几乎成了常态。基于这种状况,对于“上有老、下有小”的护士而言,不得不在医院与家庭间“疲于奔命”。就如武汉某中医院一名“80后”护士,每天凌晨4点即起,帮助丈夫打理餐饮店,到点再去上班,几乎常年如此。

不过,对护士来说,工作压力也好,家庭负荷也好,都可以“硬撑”,唯独医患矛盾,最让她们“受伤”。可以说,由于护士处于医疗服务的“最前沿”,直接面对患者,若患者稍有不满,则护士往往成为“出气筒”。如北京某综合医院一名大学毕业不久的儿科护士,给7岁儿童静脉穿刺时,由于未能“一针见血”,当即被其母亲“扇了一耳光”,导致她很长时间因情绪压抑而“不能正常上班”。

事实上,这名儿科护士的遭遇并非孤例。早在去年5月,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等多部门联合发布的《中国护士群体发展现状调查报告》即揭示:41.2%的护士近一年内遭受过患者或家属的过激行为;超过86%的护士需要心理疏导。而正是基于上述因素,在接受调查的护士中,表示“不能明显感受到病人对护士的尊重”的比例高达83.3%。

这就是说,导致护士产生心理危机的多种因素中,医患矛盾无疑当居“首席”,就如一名长期关注护士心理健康的心理医生所说,“医患关系已经成为影响护士职业幸福感的第一大因素”。正是出于这种危机感,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联合新华公益推出了“爱护天使行动”,计划3年内在100座城市1000家医院建立心理解压站,预计将对上百万护士实施一对一的心理“解压”。

应该说,此举颇有立竿见影之效。如湖北省中医院建站一年来,通过对出现心理危机的护士实施一对一干预,明显改善了她们的心理健康,从而促进了护士队伍的稳定。以护士离职率为例,该院目前不到3%,大大低于全国5%的平均水平,算是一个比较直观的效果。不过,用一句医学术语来说,就算心理干预效果再好,也只能视为“临床治愈”。须知,护士之所以频现心理危机,多为医患矛盾诱发。倘若护士始终置于医患矛盾的“火山口”,诱因依然,则看似疏解的“心病”难免再一次“复发”。

要让心理干预的效果持久稳定,关键要排除“诱因”。而要实现这个目标,则需医患双方共同发力:作为护士,当以南丁格尔为楷模,用发自内心的微笑及娴熟的护理水准,来赢得患者的心;作为患者,则对值得以生命相托的“白衣天使”,既要理解,更要感恩。如此,医患双方才能和谐共处,从而结成“统一阵线”,联手击退“病魔”,而非“势不两立”之下的“两败俱伤”。

当然,关爱护士群体,还体现在减轻劳动强度,改善护士待遇,提高社会认同度等各个方面。而与之相比,护士们尤其看重医患和谐的局面。对护士而言,只要医患之间互相理解,彼此尊重,即便工作上暂时还会“亚历山大”,但“累并快乐着”的滋味毕竟大不一样。如此一来,加上“解压工作站”的“护驾”,就会有更多的护士远离心理危机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医患和谐,才是护士最好的“减压药”。

 

 

 

 
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