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孩子们登上“吴淞”号体验)
文/徐甫祥
两年前的2016年1月,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副教授龚慧佳来到浦东新区临港一小,为孩子们带来了有关南北极科考的“第一课”。小小的报告厅坐满了充满着好奇心的孩子和家长。如今,临港“儿童大学”逐渐成型,课程也越来越丰富,无论高低年级学生都能在多方精心设计的课程里学到知识,收获快乐。(5月3日澎湃新闻网)
“儿童大学”源自于德国,随后出现在瑞士、奥地利等多个欧洲国家。近年来,国内不少城市开始引入这一致力于科学启蒙的儿童教育模式,获得了较好的效果。就如临港一小,采取“请进来、走出去”的方式,与上海海事大学等毗邻的多所高校、中小学、博物馆等联办“儿童大学”,其课程设置涵盖天文、地理、生物、物理等多学科领域,被师生们形象地称之为“知识播种”。
“儿童大学”显然不等同于普通的课外培训。与“重温”或者说是“强化”课堂所学知识的课外培训相比,“儿童大学”并非课堂教学的“高配版”,更非以提高升学率为目的,而是通过科学讲座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方式,让孩子们打小就与当代科学“亲密接触”,从而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往科学殿堂的“窗口”。
“儿童大学”之所以大受欢迎,首先因为契合了孩子们生性好奇的特点。但凡过来人都知道,孩提时代的一个典型特征,就是遇事爱问“为什么”,且往往喜欢“打破沙锅问到底”。而“儿童大学”开设的科学讲座及实践体验,恰好满足了孩子们的这种好奇心。这也是当年那部著名的少儿百科全书《十万个为什么》何以会“洛阳纸贵”的重要原因。
其次,儿时都有自己的梦想,譬如长大后成为一名科学家、作家、医生等。再者,孩子的天性本就喜欢模仿,其“参照物”除了身边的父母及老师,自然还包括所仰慕的科学家,那是他们经常在课本中读到的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。而今,“偶像”就在眼前,并为他们揭秘未知的世界,孩子们又岂不为之“如痴如醉”。
尤值得称道的是,“儿童大学”的问世,不仅是孩子们的幸事,更是中小学教育的福音。譬如,时下的中小学教育,尽管日益重视素质教育,但基于多种因素的影响,以提升升学率为目标的应试教育依然大有市场。相比之下,“儿童大学”在引领孩子们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(譬如登上教学实习船“吴淞”号,参加蓝色国土科学体验活动等),既增长了知识,又开阔了视野,还能就此养成广泛的兴趣爱好,而绝非“死读书、读死书”,其中体现的正是素质教育的精髓。
再如,提升全民科学素质,当从儿童抓起,中小学教育自然责无旁贷。而“儿童大学”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:或许诸如“航海历史、物理世界、大船之美、水中蛟龙等科学启蒙课暂时会让孩子们“似懂非懂”,但若持之以恒,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必定由此而生,而这正是开设“儿童大学”的初衷所在。
又如,“儿童大学”着力于科学启蒙,看似与孩子的学业无关,甚至有家长担忧会影响学习。但殊不知,当孩子们与科学“结缘”,必将逐步懂得学好语文及数理化等基础学科的重要性。而俗话说得好,兴趣是最好的老师。一旦孩子们在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,相信对各科成绩的提升,定会大大优于“填鸭式”的教学。
此外,“儿童大学”的成功,还将敲响那些违规课外补习班的“丧钟”。道理很简单,相信一个热爱科学的孩子,非但不会在课堂上“开小差”,相反会从以往的“要我学”变为“我要学”。如此一来,无论是学习热情,抑或学习效果,必定让家长们“刮目相看”。相比之下,那些收费高昂、且让孩子们“不堪重负”的课外补习班,自然就会逐步失去市场。
当然,从总体上看,除了开设稍早的部分中小学外,“儿童大学”在国内毕竟刚起步,尚处于摸索之中。不过,相信在临港一小等先行者“吃螃蟹”的基础上,通过总结经验,不断完善,并以点带面,稳步推进,“儿童大学”这一新生事物必将“开花结果”,从而成为提升中小学生科学素质的“加速器”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致力于科学启蒙的“儿童大学”值得期待。